昌都老舊小區(qū)蝶變背后的“民生答卷”
來源:昌都報 2025-10-03
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曉江 邱趙胤 通訊員 邊小柯
“以前一下雨,樓道里便彌漫著刺鼻的臭水味,冬天水管還老是凍裂。如今可大不一樣了,下水道暢通無阻,新增的停車位配備了充電樁,屋頂也加固妥當,住著別提多舒心啦!”居住在昌都市電信小區(qū)的居民四郎俄珠,談及家園的巨大變化,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意。
這般幸福的蛻變,得益于住建部門秉持“堅持因地制宜,精準施策”的原則,以保障居民的安全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為基石,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與品質,積極開展昌都市城鎮(zhèn)老舊小區(qū)改造工作。昌都市電信小區(qū)在給排水改造、外墻翻新、屋面防水等工程方面的改造升級,正是昌都市以民生為導向推進城市更新的鮮活寫照。
今年以來,昌都市住建局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理念,以黨建為引領激活基層治理效能。通過實施管網改造、完善功能、消除隱患等一系列系統(tǒng)性舉措,推動19個老舊小區(qū)實現從“面子煥新”到“里子扎實、生活便捷”的華麗轉型,讓4660余戶居民在居住品質和功能配套上實現雙提升,群眾滿意度高達95%以上。
共商共建:
居民當家,繪就改造新畫卷
“改造前問需求,改造中齊參與,改造后共評議”,這一由昌都市住建局創(chuàng)新推行的“共商共建”模式,宛如一把金鑰匙,開啟了老舊小區(qū)改造的成功之門。
市住建局依托“居民議事會”搭建起溝通的橋梁,精心制作“改造需求清單”,精準對接民生痛點。積極引導群眾全程參與改造方案設計、施工監(jiān)督和驗收評價。從充電樁點位的科學選址,到社區(qū)活動中心功能的合理布局,每一項決策都凝聚著居民的智慧與心血。這一模式不僅成功破解了“政府干、群眾看”的困境,更為改造后的長效管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。
與此同時,針對市直昂曲花園、扎曲花園等6個保障性住房小區(qū)的697套房屋,市住建局開展了專項維修行動,助力群眾從“有房住”向“住得好”穩(wěn)步邁進。
住房保障是民生之基。昌都市住建局持續(xù)健全住房保障體系,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16329 套,讓 1.2 萬戶家庭受益;實施棚戶區(qū)改造項目119個,使48790戶、14.64萬群眾告別了“憂居”生活。在保障方式上,創(chuàng)新推行“租賃補貼 + 實物配租”的組合模式,將撫恤優(yōu)待對象、城鎮(zhèn)殘疾人家庭、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家庭等特殊群體納入優(yōu)先保障范圍,已累計覆蓋低收入家庭、外來務工人員等2321戶、4384人,用政策的溫暖撐起了群眾的“安居夢”。
科技賦能:
智能助力,城市治理換擋升級
城市安全,始于“體檢”。
為筑牢城市安全防線,昌都市住建局投入本級資金1308.1萬元,創(chuàng)新開展城市生命線專項體檢。借助管線探測儀、CCTV 管道檢測機器人等先進智能設備,對地下管線等關鍵設施實施無損檢測。
截至目前,已完成主城區(qū)265公里綜合管線探測,涵蓋雨水、污水、供水、供電、通信等多個類別;細致普查雨箅、電力手孔等檢修井8310個,精準發(fā)現并建檔各類設施缺陷4513處,完成15.9公里排水管道清淤工作。從過去的“被動搶修”到如今的“主動防御”,這一轉變彰顯了昌都精細化城市治理的顯著進階。
“住建工作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感?!辈际凶〗ň窒嚓P負責人表示,接下來,將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和自治區(qū)黨委籌備城市工作會議精神,緊緊圍繞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為人民”的理念,持續(xù)加大住房和市政基礎設施投入,以更務實的舉措改善民生、優(yōu)化服務、強化治理,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、幸福感更可持續(xù)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



